重来3读书笔记之一

·

1 min read

趁着车子保养的间隙,读完了《重来3:跳出疯狂的忙碌》,可太适合我司现在的状况了。书中有近50处,我都划线,以作解读。

  • “更糟的是,在某些人眼中,超长的工作时间、过度的忙碌及缺乏睡眠,竟然变成了他们引以为傲的荣誉勋章。可长期的疲惫不是荣誉勋章,而是愚蠢的标志”

嗯,有时候你可能会在公司见到一些人,他们总是喜欢加班到很晚,但实际上呢?大部分情况下效率都很低,产出自然也就低了。但是这种类型的“勤奋”给人的感觉就是:哇,他们好努力哇,每天都呆到那么晚才加班,真是辛苦,没有功能也有苦劳……啥时候职场上,在合理工作强度下,以不加班为荣,以高效为荣,期待着,加入这样的团队,或者,组建一个这样的团队,那一定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。

  • “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,我们一直致力于把Basecamp塑造成一个冷静的公司,一个不受以下因素驱使的公司:压力、忙乱、熬夜、通宵赶工、“尽快完成”的催促、不可能兑现的承诺、居高不下的离职率、总是无法按时完成的工作、永远没个头的项目”

笔者目前的所在的公司,加班已经成为常态了。一群不懂大数据的人,做一个大数据运维平台,不加班才怪。但是时间点已经定了,经常在做一些大家不明所以的事情,滚滚的车轮推着人前进,所做的事情呢,不明确,不确定,对于年轻人相当不友好,因为混乱的管理,他们无法专注,但是专注决定智商。

  • “不幸的是,在今天的商界,运营一家冷静的公司并非主流之举。在一段时间内,你必须对抗自己的“直觉”,你必须把害人不浅的常规做法抛到一边,你必须认识到,“快忙疯了”的状态是错的 ”

近年来,有很多从大厂出来创业的高P,或者从大厂跳到小厂的高P。诚然,他们带着光环,有着过往的能力。不幸的时,我看到有一些高P,以大厂的管理和方法论来管理小厂和小团队,比如:明明是百十来人的小公司,却设置诸多流程(我本人并不排斥规范化),明明优势是短平快,却要自废武功,直接拿大厂的管理经验,生搬硬套到小厂。过于僵化的管理必然导致水土不服和各种不适。这年头,都是向上管理罢了,谁又会在意打工人的生存体验呢?

  • “企业经营中,许多焦虑都来自这一点:管理者意识到公司走上了错误的方向,可由于“计划”在那儿挡着,调整方向为时已晚。“我们按计划执行了啊!”把一个糟糕的想法执行到底——只是因为在某一时刻它看上去像是一个好想法——是一种悲哀的、对精力和人才的浪费。”

最近笔者被CTO约谈,跟CEO一起吃饭,被HR老大谈心,原因无它:公司现在状况不好,老板也焦虑,但是他们也没啥好办法。老板们面对焦虑的办法吧,把这个压力下放,一些决策也让人看不懂。作为一个一线有抱负的员工,我当然希望公司好,我希望做出好的软件产品,希望团队在技术上有所建树,每个人在工作上都能有收获和成长。但是在高压状态下,大家都奔着deadline在干活,没人在意做的好不好了,我想去“拨乱反正”,但总会觉得孤立无援,毕竟其它人都在忙,我也在忙,在一段时间内,无奈之下只能选择随波逐流。要推动改变,很孤独。

  • “有个说法是,你得不断地逼迫自己离开舒适环境。在管理箴言中,你经常能看见这种仿佛不证自明的废话:你正在做的事必须让你感到不舒服,否则你就不够努力,对自己不够狠。这是什么神逻辑? ”

其实这句初看挺反直觉的,毕竟从小就被灌输: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;跳出舒适圈;成长必然带着阵痛……是鸡汤还是鸡血,细细品。最近一段时间,我在工作中感觉不舒服是因为我从自己的技术眼光看,团队做事的方向有问题,做了很多不必要的事,在重要的事情上蜻蜓点水,在不重要的事情上却锱铢必较,当然,我的重要可能并不重要。

  • “如果你渐渐习惯于压抑一切不舒服的感受,你必将失去自己,也将失去你的道德准则。”

在过去30年,我一直是一个讨好型的人格,总觉得凡事要忍让谦和,但最近几年,生活没有将我磨平,我反而越发有棱角,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想法。虽然有时候,这会造成自己与周边的一些事情格格不入,但逐渐强大的内心弥补了这一点。我开始习惯say no了,在技术上,有明确的原则,虽然最终结果我未必能左右,但一定要表达想法,以致于有时候会有一些抑郁,还好不算太严重